配電網接地故障定位儀的規范維護保養與定期校準,是保障其定位精度、延長使用壽命的關鍵。以下從分層保養和科學校準兩方面,梳理適配多數場景的標準化指南,具體內容如下:
1.日常基礎保養
每日通過運維平臺核查儀器終端運行狀態,確認電源、通信指示燈顯示正常,故障燈處于熄滅狀態,同時核查數據上傳頻率是否符合標準。每周檢查傳感器與終端的連接電纜,確保防水接頭密封完好,無滲水痕跡,且傳感器與導線間隙符合要求以防信號失真。日常保持儀器清潔,用干布擦拭外殼,精密部件用專用擦鏡紙擦拭,避免濕布損壞元件,閑置時存放于干燥通風、無腐蝕性氣體的環境中。電池供電機型需定期檢查電量,長期閑置要取出電池,防止電池漏液損壞設備。
2.定期專項保養
每季度針對特殊環境做專項防護,沿海高濕鹽霧地區需檢查終端外殼防腐涂層,發現銹蝕點及時補涂。山區多雷區域在雷雨季節前檢測防雷模塊性能,若劣化指示窗變色需立即更換。每月備份終端線路波速、拓撲結構等配置參數至服務器,避免固件升級后參數丟失,同時對未成功定位的故障波形數據留存歸檔。暴雨后需檢查電纜接頭絕緣情況,臺風前加固安裝夾具,保障設備結構穩定。
3.分級精準校準
每半年開展現場校準,通過標準信號源注入模擬行波信號,校驗傳感器采集精度,若誤差超閾值則及時處理。同步檢查發射機輸出電壓、接收機靈敏度等電氣性能,確保符合使用要求。線路發生拓撲調整時,72小時內更新內置參數并修正波速,保證參數與實際工況匹配,誤差不超標準范圍。
4.故障后校準與維護
若出現定位偏差過大、數據斷傳等故障,修復后需額外校準。先核對線路參數與接線情況,排除參數錯誤或相位接反問題,再注入標準信號校驗精度。更換傳感器、電源板等核心部件后,需完成全項功能復測,達標后方可投入使用。同時記錄故障及校準情況,納入設備檔案,為后續運維提供依據。
